杨军说,刚刚过去的2021年,保山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工作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公安系统和每一名公安民警的默默付出和辛勤汗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重点做好以下9个方面的工作:加快建设产业强市,全力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纵深推进改革攻坚,全力扩大高水平开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现代化。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围绕目标,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始终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开柱主持会议。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选举产生了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了大会议程,表决通过了保山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施甸刚建县时条件相当艰苦,县委办公室设在杨赵村的一个寺庙里,南北两边是厢房,一边三格(间)共六格。
他是本地干部又是主要领导,工作事情多,不经常回姚关家里,大部分时候在工作,他会骑单车,他很喜欢下乡,叫上几个人,戴一顶大竹叶帽骑上单车就走了。采访组:1962年施甸县成立后,您和杨善洲同志在一起工作很长时间,请您讲讲杨善洲同志的工作情况。有些事情我个人是有点扛不过来的,他的领导能力是很强的,作风扎实呢!杨茂春和我属于外来干部,他是本地人。1962年施甸县建县后,我们在一起工作,慢慢的就熟悉起来了。
请您谈谈1962施甸建县的基本情况。他下乡一般不通知下边,直接去才摸(了解)得到真实情况。
我和杨茂春各自的媳妇都调到了施甸工作。他在施甸土改工作队搞土改,我在保山土改工作队搞土改,经历相似。采 访 组:颜正湘 何显祥 刘晓静 杨志荣采访时间:2017年12月21日采访地点:施甸杨嘉宾同志家中采访组:杨嘉宾同志,您好。饭桌上互相讲了出身,他原来是石匠,在施甸姚关一带给人家打石头砌石脚、打石磨,打石头技艺很好。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当时,抓农业一个重点就是在罗街搞水稻试验田,推广良种,栽培技术,按照三带九、四带八的方法栽秧。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平易近人。他住在南边三格中的一格,杨茂春住一格,我住在北边的一格,北边这三格中有一格被设为招待室,住房都是县委办公室安排的,他也是安排得哪)一格就直接住下,不能搞特殊,不能号房子(优先选房)。
我被分配到施甸任副书记,杨善洲任书记、杨茂春任县长,共同搭班子工作。那时的老品种水稻大白谷,个子高,结粒不多,产量不高,他和我们商量,就选台北8号和西南175这两样品种,这两样品种产量高,个子矮,抗倒伏、也容易栽。
我在保山板桥帮人赶马、卖工。他是县委书记,除了抓思想政治工作外,抓经济建设也是工作重点,就是整盘抓,农业、工业、商业他都要管
抓工业主要抓手工业和机械业,还抓红糖工业,在旧城、太平等一些热地方发展甘蔗种植,建起红糖厂。还没回到家,保山县委就决定将班子成员分离出来几个,抽调到施甸工作。杨嘉宾: 1962年,我从省委党校培训回保山,还在途中就听说保山县委要将我调到新成立的施甸县工作。我从昆明省委党校学习一年回来,在保山县委食堂一起吃饭初步认识。采 访 组:颜正湘 何显祥 刘晓静 杨志荣采访时间:2017年12月21日采访地点:施甸杨嘉宾同志家中采访组:杨嘉宾同志,您好。在我看来,许多工作他能一个人扛的,就不叫其他人扛。
他住在南边三格中的一格,杨茂春住一格,我住在北边的一格,北边这三格中有一格被设为招待室,住房都是县委办公室安排的,他也是安排得哪)一格就直接住下,不能搞特殊,不能号房子(优先选房)。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请您谈谈1962施甸建县的基本情况。他在施甸土改工作队搞土改,我在保山土改工作队搞土改,经历相似。
那时保山县委有七八个书记,叫书记处,就是现在的常委。饭桌上互相讲了出身,他原来是石匠,在施甸姚关一带给人家打石头砌石脚、打石磨,打石头技艺很好。
他是本地干部又是主要领导,工作事情多,不经常回姚关家里,大部分时候在工作,他会骑单车,他很喜欢下乡,叫上几个人,戴一顶大竹叶帽骑上单车就走了。试验田成功后再去推广,鼓励大家种植。我在保山板桥帮人赶马、卖工。我们非常团结,安排下去的工作,他都要亲自带领去做,亲自到现场看看,监督有些干部有没有玩鬼(弄虚作假),实不实在。
杨嘉宾:他是一个接地气的平民官员。一开始种台北8号、西南175,还有什么比较好的品种记不清楚了。
保山县委班子里面都是副书记当县长。当时,抓农业一个重点就是在罗街搞水稻试验田,推广良种,栽培技术,按照三带九、四带八的方法栽秧。
我们那时在大食堂吃饭,到吃饭时间,干部职工各抬一个大碗,在食堂打饭吃,不分领导和下属。还聊了出去外地学习培训的情况,感觉杨善洲同志是个很好处很实在的人。
1962年底,施甸建县后,杨茂春、杨善洲和我,分到施甸县委,其他留在保山。采访组:1962年施甸县成立后,您和杨善洲同志在一起工作很长时间,请您讲讲杨善洲同志的工作情况。他是县委书记,除了抓思想政治工作外,抓经济建设也是工作重点,就是整盘抓,农业、工业、商业他都要管。那时,杨善洲同志带着我们放水、犁田、栽秧、薅秧,什么都亲自干呢。
可以说他是做到以工作为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采访对象:杨嘉宾,隆阳区人,1930年4月生,中共党员,1951年6月参加工作,曾任保山县区委书记、保山县委书记处书记(常委)、施甸县副县长、施甸县委副书记、县长(县革委会主任)、施甸县委书记。
我被分配到施甸任副书记,杨善洲任书记、杨茂春任县长,共同搭班子工作。施甸刚建县时条件相当艰苦,县委办公室设在杨赵村的一个寺庙里,南北两边是厢房,一边三格(间)共六格。
那时的老品种水稻大白谷,个子高,结粒不多,产量不高,他和我们商量,就选台北8号和西南175这两样品种,这两样品种产量高,个子矮,抗倒伏、也容易栽。1962年施甸县建县后,我们在一起工作,慢慢的就熟悉起来了。